> 科技

CES上最火的AI眼镜,竟然是中国美瞳一哥做的

2025-01-22 来源:互联网

从 2024 下半年开始,就有人预感,接下来最火的智能硬件会是 AI 眼镜。当时 Meta 与雷朋合作推出第二代 Ray-Ban Meta 眼镜的销量超过了百万。随后各路 AI 眼镜横空出世,国内外科技巨头、眼镜大厂也都要下场。

这几天我跟随锦秋基金的硅谷行活动,AI 与硬件的结合也是大家很关注的一个话题,我们与硅谷从事 AI 硬件领域的一些创业者、投资人以及大厂同事做了一些交流。

大家对于 AI 眼镜的未来还是比较好看。有人认为,AI 眼镜未来发展得好可能替代手机。也有人认为,AI 眼镜会像智能手表一样,成为手机的附属设备,相比智能手表,眼镜设备更接近于眼-视觉输入、耳-听觉输入、嘴-声音输出

在 AI 硬件的赛道上,智能眼镜处在战略位置上,关键原因是数据,这包括获取数据和处理数据。正如我在介绍新一波硬件+订阅公司兴起的文章里所提到那样,如何持续获取数据并反过来促进提供更好的服务。

大家的观点认为,虽然目前 AI 眼镜可能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核心一点是眼镜会是承载 AI 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更长远的意义是,AI 眼镜会成为又一个增量数据的入口,类似于智能手表带来了健康数据的增量。

定位于一个时尚科技品牌,而非电子消费品

今年的 CES 上,几乎是上演了一场百镜大战,AI 眼镜已经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而其中一款叫 Halliday 的 AI 眼镜,更是获得了极大关注,不仅现场吸引了大量厂商的眼球,它也成为了海外媒体非常关注的一个眼镜产品。

这几天我跟几个硅谷大厂的人讨论,大家也比较认可 Halliday 的模式,认为他们跟 Meta 的做法不太一样, Meta 的思路核心在于获取数据,弥补移动互联网时代错失手机硬件的机会。

于是我简单研究了一下这个产品,发现它能引起关注,可能与一些独特的理念和设计有关。他们在 YouTube 上分享了团队对 AI 眼镜的认知和愿景。Halliday 标榜自己是一个是时尚科技品牌而不是电子消费品牌。

其基本的设计理念是:要打造一款出色的智能眼镜,它首先得是一副很棒的普通眼镜。因此整个产品的能力是从用户洞察而非技术出发来定义,从眼镜市场的角度来看,Rayban Meta 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Rayban 而不是因为 Meta。

于是在功能层面,Halliday 的团队给产品设计划了 3 条红线:首先是重量不能超过 35 克;其次,眼镜的设计需要具有时尚因素,而且必须符合一副眼镜最基本的人体工学设计;最后就是续航必须满足 8 小时以上。

比方说,在其他家争先安摄像头的时候,Halliday 却为了好看的外观和更长的续航直接拿掉了摄像头,其背后的思考逻辑是:

首先,隐私问题,眼镜上的拍照或者摄像功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会涉及到侵犯隐私;

其次,不配备摄像头主要是为了确保电池续航时间更长,像 Halliday 宣称自己续航可以超过 12 小时,这个在智能眼镜行业是绝无仅有的。

毕竟你的智能手机摄像头比眼镜能提供的要好得多,所以如果你想拍照或快速录制视频,智能手机是更完美的选择。Halliday 的眼镜在舍弃摄像头以后,让其成为市面上发布的重量最轻、续航最久、外观设计最好看的智能眼镜产品,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从用户需求洞察出发的大胆决定。

首先是一副好眼镜,其次才是一款 AI 智能眼镜

在首先考虑成为一款非常不错的日常佩戴眼镜之后,其次才是接入一些 AI 相关的科技能力,其背后的逻辑是,行业早期,用户场景不明确,消费者必须长期佩戴才能找到更多刚需的场景,因此必须先是一副好眼镜。

基于此,Halliday 在整个产品的设计这块确定了两条规则,我都还比较认同,其中第一条规则是:只开发在智能眼镜上有意义的功能。他们不会复制手机功能,而是对其进行增强,让用户能够更高效地与应用程序或功能进行交互。

比方说在 AI 功能层面,Halliday 目前主要聚焦在生产力这块,其 AI 翻译目前提供了 40 多种语言的实时翻译;备忘功能,允许我在演讲和演示之前预先加载笔记、要点和谈话要点,确保我在不分散注意力的情况下保持准备充分和自信,只不过这块需要结合 App 使用,将讲稿输入 App 即可。

另外像音频备忘录的功能,可以录制、转录和总结会议及对话内容,这个其实有点取代手机上 AI 转录场景的感觉,对于商务人士来说,这个需求还是很大的,相当于在 AI 转录 App(手机)、单独的 AI 转录硬件之外,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现在市面上有一些自动转录和总结的录音类硬件设备卖的非常好,验证了这个需求是真实存在和普遍的。如果这个功能成为了智能眼镜的标配,也会威胁到这些录音类设备的市场。

还有就是比较具有特色的内置主动式 AI 助手。它可以倾听对话,并根据上下文提供建议和信息支持,提升讨论、面试和商务会议的效果。它可以充当问题解决者或 “假话探测器”,利用实时智能提升用户与他人及周围世界更有效互动的能力,主动式人工智能会不断提供信息和智能支持。用户日常佩戴 ,每天 10+ 小时训练自己的智能体,那这个功能的体验就会更接近钢铁侠的 Jarvis。

第二条规则:使用眼镜时无需拿出手机。他们认为,如果你还得拿出手机,那使用眼镜就没有意义了。比方说 Halliday 在控制这块除了大家普遍具有的镜腿控制和语音控制外,他们还有一个指环控制。

在购买的时候他们会附赠一个类似戒指的指环,我只需要通过类似鼠标的操作即可实现控制,你可以在口袋里、桌子底下、手里拿着东西的时候等各种情况下使用指环。它非常隐蔽,再加上其隐形显示屏,我可以轻松使用和控制眼镜,而不会被任何人注意到。我只需抬头,快速查看信息,然后通过在指环上的几次滑动和点击就能快速回复,没有人会注意到我正在接收外界信息。

而在信息的交互这块,Halliday 采用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显示技术(DigiWindow)。不同于传统的通过镜片反射光线的波导方案,DigiWindow 技术通过世界上最小的显示模组重新定向 Micro LED 显示屏的光线,将虚拟屏幕投射到用户视野的右上角,而其他人无法察觉。

将屏幕设计在主要视野之外,这样在我与现实世界互动时,它不会分散我的注意力或造成干扰。但我只需要通过抬头,就可以随时查看通知或获取信息支持。

显示屏会在我需要的时候随时出现,但又不希望你长时间盯着显示模块,这样的交互设计可以在我和别人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帮助,又不会被打断。我在接收 AI 的信息时,还能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

Halliday 的背后:一群品牌创业者

无论是产品的设计理念,还是在一些 AI 科技功能的取舍,我觉得都与 Halliday 背后的团队背景有关。Halliday Holdings 是国内彩瞳品牌 moody 核心团队孵化和独立运营的智能穿戴品牌,moody 创始人、CEO 慈然同时也是 Halliday Holdings CEO。

创始团队是一群毕业于康奈尔、哈佛等高校的连续创业者,有多次从 0 到 1 和从 1 到 10 的经历,比如 moody 和爱睿思。moody 在隐形眼镜领域的成长非常迅速,2 年便完成了对国际四大巨头的超车,成为了中国美瞳市场的第一名。他们还在 3 年内就建成了亚洲最先进的隐形眼镜制造工厂爱睿思,完成了向上游供应链的跨越。

在品牌定位和用户粘性培养这块,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比方说他们认为智能眼镜是 Technology 与 Lifestyle 的结合,抓准 Lifestyle 的风格定位才是长期能够活下来的关键。

另外,他们认为行业早期是用户和品牌大使逻辑,单纯卖货意义不大,能够抓住一批特别喜欢你的用户才重要,这个正是 Lifestyle 品牌擅长的领域。

还有在定价这块,他们推出了一个 369+免费配镜的模式,最大化产品形态下消费者的价值感知优势,我觉得免费配镜是一个非常吸引消费者的设计,这个也基于他们的显示是在镜框而不是在镜片上,而免费配镜这个事情其他做光波导的眼镜是完全没法承受的。

而 DigiWindow 的技术来自于 Gyges Labs,总部位于新加坡,提供 AI 硬件整体解决方案,不久前刚完成数千万 PreA 轮的融资,也是朱啸虎首个出手的 AI 硬件项目。这款出圈的 Halliday AI 眼镜可以说是 Halliday 团队与 Gyges Labs 共同打造完成,双方从 2022 年开始就有非常紧密的战略合作,moody 也是两个团队共同的投资人,双方一起共同定义和开发了这款 AI 眼镜。

为何大家突然都开始关注 AI 眼镜

突然大家都将目光瞄准了 AI 眼镜,除了上面提到的眼镜可能会是承载 AI 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这个大趋势外,我觉得还有两点。

一个是眼镜相对来说是一个既标准化又没那么标准化的产品;它既是一个相对刚需的产品,也是一个时尚商品;它既能提供 AI 技术的工具价值,又能提供时尚商品的情绪价值。

作为一个具有较强个性化的时尚单品,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设计、不同的功能都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品味的人群。比方说在纯功能的近视眼镜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太阳镜这种时尚类品类。

现在加上 AI 以及显示技术的延展,是有机会大大扩展整个用户规模的。因此即使各家大厂都在布局,创业公司仍然具有机会,其个性化单品的属性决定了很难被一家垄断,我觉得这是目前 VC 在大量下注 AI 眼镜的另一个背后逻辑。

当然,AI 眼镜的 AI 功能,当下的核心是寻找合适的使用场景,没有 PSF(产品场景匹配)就没有产品市场匹配,找到的使用场景越具体、产品更有力。

这是目前大家都在探索的一个地方,AR/VR 类眼镜将目标更多放到了娱乐这块,但 AI 眼镜这块我觉得使用场景更可能是某些提高生产力的场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