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知医邦为您把脉,三万台脉象仪扫清自学中医最大阻碍

2025-02-08 来源:互联网

      “妈,您最近老说头晕,我拿这个给您测测。”蛇年年夜饭桌上,山东莱阳的丛女士满脸关切,拿起一旁的脉象仪,仪器刚启动,“知医邦为您把脉,请保持平静……”的提示音便响起。丛妈妈微笑着静坐,双手轻放在桌上等待。很快,APP提示音再响,脉象图谱和结论出现。丛妈妈凑近屏幕,忍不住感慨:“现在这科技可太厉害了,比老中医把脉还清楚!”

(丛妈妈体验智能脉象仪)

      这一温馨场景,不仅展现了现代科技为中医诊断带来的便捷与精准,也让人忆起中医守护国人健康的深厚底蕴。古人讲读书人要通三理:医理、命理和地理,尤以医理为重,因为医理关乎健康。古人重孝道,正所谓“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掌握基础医理既可护佑家人,亦能明辨庸医之误。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了解中医养生之道,也有助于防病保健,提升生活质量。

      中医乃中华文化瑰宝,融汇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哲学智慧。学习中医,不仅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更能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认同。

 

      脉诊:自学中医的“拦路虎”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触摸脉搏判断气血、脏腑状况及疾病趋势,素有“独门绝技”之称。然而,脉诊学习难度极高,成为很多人自学中医之路上的最大障碍。

      首先,脉象种类繁多,如浮、沉、迟、数等,每种对应不同病症,需敏锐触觉和丰富经验。脉诊主观性强,历代医家的描述如“浮如木浮水”“滑如珠走盘”等,令初学者难以把握,即便对照教材练习,也常感“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老中医为患者把脉)

      其次,传统脉诊需长期实践,古代医家强调“三年切脉”,现代中医院校学生也需数百小时临床带教。自学者缺乏指导与实践机会,难以掌握精髓。

      最后,脉诊水平直接影响诊疗效果。许多自学者虽熟读经典、精通方药,却因脉诊不准而无法准确辨证,导致疗效不佳,挫伤学习信心,成为深造中医的瓶颈。

 

      知医邦脉象仪:AI把脉,科技赋能中医传承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中医脉诊带来了新机遇。武汉知医邦自主研发的脉象仪和腕脉曲线解析数学模型,凭借高精度传感器采集脉象信息,运用算法分析,实现脉诊数字化,为脉诊学习提供新可能。

(武汉知医邦自主研发的脉象仪)

      团队将中医理论中针对28脉,以及纳入大脉、平脉后共30种脉象的特征描述,由文字形式转化为计算机语言和数学模型,利用脉象仪采集数据,与数据库精准匹配,多维度、多角度进行脉象分析,进而准确判别脉象类型,并通过海量临床数据反向验证优化算法,确保分析准确性。

      用户通过知医APP连接脉象仪,绑好腕带,即可按照提示完成脉象采集,APP一键生成脉象图谱与分析结论,为中医爱好者提供直观学习窗口。该技术降低脉诊门槛,借助脉象仪,学习者能直观感受不同脉象特征,与自身切脉感受对比,快速建立正确脉象认知,缩短学习周期,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知医APP脉诊截图)

      在临床中,脉象仪可作为辅助参考工具,其客观数据能帮助中医师更全面了解患者脉象,为辨证论治提供更多依据。这种“人机协同”模式,拓展了诊疗的可能性。

      智能脉诊融合传统精髓与现代科技,既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又为传承注入新动能。随着技术发展,这一创新将助力中医惠及更广人群,为人类健康贡献智慧。

      为让前沿科技的健康福祉惠及大众,知医邦精心策划公益活动,拿出3000台脉象仪免费赠予有需要的人,民众登录知医APP联系客服,即可免费领取。

回到顶部